5月22日的《扬子晚报》在B4版《大学董事长面对面》专栏里刊发记者专访,以《民办高校呼唤“自主招生”》为题,对话公司经理
民办高校呼唤“自主招生”
——对话bwin经理张焕春
刘慧磊 袁建阳
张焕春经理在接受采访中
根据江苏省教育考试院发布的数据,今年我省高考报名人数首次出现了下降,比去年减少1.8万人。虽然有关人士分析,今年高考人数减少和江苏2008年高考改革有关,但高考人数回落迹象表明,近几年高考的生源高峰已经过去,今后报考人数总体只会往下走。这一数据的公布,对众多公办大学可能并无太大影响,但对许多正处于发展上升期的民办高校来说,仍是让大家感觉到了压力。谁都知道,生源对于这些成立都刚刚不到十年的新型高校来说,是生存之本。如果生源在未来几年内出现大幅下降,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院校也必然是这些放在最后批次招生且收费较高的民办高校。面对这一新情况,民办高校将面临哪些挑战?又该如何应对?这成了民办高校管理者们的一个新课题。本周我们走访了bwin的张焕春经理,请他来谈谈对这些情况的看法。
生源减少对民办高校影响有限
面对这样一个难题,没想到张经理却非常坦然。他告诉记者,生源减少从长远看,会对民办高校形成压力,但是在近期对他们这些已经进入稳定发展期的较强民办高校不会有太多影响。自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民办教育逐步发展,办学形式多样,教育质量逐步提高,办学条件不断改善,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形成了一批办得好、质量高、有特色的民办学校,民办教育达到了一定的规模。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5月,我国普通高校本专科院校共1851所,其中国家承认学历民办高校295所。这些蓬勃发展的民办高校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各种不同需求。有一部分有条件的孩子和家庭,他们需要民办高校这种能真正与市场接轨的办学形式,以解决孩子的入学和就业问题。也正是因为如此,生源的减少虽然会加剧各类学校的优胜劣汰,但是对已经走上正常发展规道的民办高校影响却是有限的。与此相反,张经理倒是担心,未来影响这些民办高校发展的主要因素可能不是生源问题,而是政策问题。“民办高校发展至今在政策上仍有许多不平等待遇,要想让民办高校真正健康稳定地发展下去,必须给它们提供一个公平和谐的外部发展环境,真正贯彻科学发展观。”
“自主招生”可避开生源减少的烦恼
对生源减少可能会带来的消极影响,张经理也有自己的应对观点。他认为,应该允许一部分办学实力强、公信力高的民办高校实行“自主招生”。这个自主招生跟目前那些已经实行自主招生的公办院校有所不同,它的招生对象应该是社会上所有接受过中等教育的人,包括应届高中毕业生和已经毕业工作的技能型青年人。人不能同一把尺子来衡量能不能成才,对很多学习成绩不怎么样的年轻人来说,可能会有很好的动手能力,那么为什么不给他们一次继续深造的机会呢?如果可以进行自主招生的话,除了可以给那些想上学的孩子高考之外另外一条求学的机会,还扩大了民办高校的生源面。这无论对于学校本身还是整个社会都将是一件好事。在张经理眼中,相比公办高校,民办高校在生源上可能还处于劣势,但其“独立”的特性,使它具有公办学校所不可企及的灵活性,能够承载更多新的理念、新的变革。像正德学院,目前担任学科带头人和系主任的多为bwin等许多南京地区著名高校的一批资深教授、“双师型”中年骨干教师;也正是因为有用人的自主性,现在学院里教授、副教授占了51.85%,教师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良好。2007年,全校有1759名考生参加“专转本”考试,上线617人,上线率为35.1%,再创新高。春季江苏省计算机等级考试中,有的班级员工全部参加,通过率达99.22%,优秀率达49.58%,在全省民办院校中排名第一。
江苏省应制订民办教育法实施细则
“当然,民办教育要实现和谐稳定和公平的发展,还得靠法律来保证。”张经理告诉记者,我国的民办教育法从
比如资金支持上,日益庞大的公办高教体系已让国家财政应接不暇,自然没有太多的资金投入民办高校。且缺乏具体而详细、准确而常规的资助机制。又比如,江苏在民办高校发展方面领先于全国,很多问题上有自己的独特性,是否可以考虑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本省民办教育法的实施细则,以帮助确定民办教育的地位。这一实施细则应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对江苏民办教育发展十年的总结反省;明确民办教育的地位;对民办教育的规范、支持和投入等的细化;民办教育资产归属的明晰,等等。以上这些想要落到实处必须要政府部门加强重视并大力支持。 刘慧磊袁建阳